查看原文
其他

疫情宅们自我调适心法

随喜姐姐 随喜堂 2021-10-13


在家里宅着,开始难免觉得无聊,随后逐渐就感到焦虑、烦躁,甚至是心情不好及至抑郁。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无外乎因为一放假,晚上不睡早上不起,一天三顿饭变两顿或者没有固定点儿,生活不规律,日常的节奏被打乱而导致的身体的困乏倦怠。另一方面,平常上班上学虽然看上去很平常,也很枯燥,但是在工作和学校的场景里有很多跟家庭中不一样的信息和挑战,总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地应对,这种应对日常,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成就感,在家里宅着的时候就荡然无存了。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,刷刷手机看看视频又满目疮痍,难免就心情down到谷底。有的朋友会觉得娱乐是一种负罪感;有的朋友还会刷着手机看着远方的信息,半夜哭得无法入睡。要在疫情困扰的当下,还能安住自在,该怎么做呢?

01

无条件地接受


首先,我们还是要学习无条件地接受现实,接受自己在现实来临时所产生的种种情绪。当我们在遇到一件突发的噩耗的时候,人们通常都会产生拒绝、不愿意相信的情绪;随后伴随而来的是悲伤、怀疑、愤怒等等激烈的情绪。无论我们产生怎样的情绪,无条件地接受,而不是去抑制、压抑和自我谴责。接受情绪,不代表要顺应情绪去采取行动,而是回到内心,平静地看待自己的情绪:“哦,原来我会这么悲伤,我不愿意相信,我感到委屈,我感到愤怒,我感到无力”等等。只是看见自己的情绪,而不去评价自己的情绪,也不去顺应它、抑制它或者对抗它。

02


与他人建立联系


宅家里不出门,也没什么新鲜事可交换,朋友之间也不能走动,难免产生孤独感,有时一家人都圈在屋里,可是各玩各的手机,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。虽然在这样的疫情下,我们很难跟朋友聚会,但是语音、电话还是畅通的啊,我们有多久没跟哪个朋友煲过个电话粥了!十五之前都是年,趁着还没过完年,别在微信里发信息了,打个电话去给朋友们问个好,聊聊天吧。

03


重建生活节律

闲在家里无事可做的时候,难免觉得无聊,于是看看电视、刷刷手机、追个剧、睡一觉、睡醒了吃吃完了继续钻被窝刷抖音。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度过的半个月的假期,开工恢复秩序还不知道何时,一回头就发现自己半个月没干啥正经事,一种“干啥都没意义,可是啥也不想干”的无意义焦虑感就开始折磨我们了。这时候,最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就是重建自己的生活节律:给自己制定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间,制定每天要完成的任务,任务可以是尝试做一道好菜,画一幅画,陪孩子玩个游戏念个故事,或者是给花草掘掘土什么的。照做两三天,你就会发现又找回生活的规律了。面对焦虑,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去行动。

04


正视死亡恐惧

欧文.亚隆在他的经典著作《直视骄阳》里深刻地解析了这种无意义焦虑的来源,追根究底是来自于生物共同的底层恐惧,就是对于死亡的恐惧。死亡恐惧是生物共有的,无论种族文化都概莫能外。为了应对这种恐惧,人们对死亡的概念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解释,人们对活着的意义有了不断的要求。跟自然灾害、战争冲突等灾难不一样的是,病毒疫情的灾难会更加容易使人产生恐慌,因为病毒没有地缘的限制,没有各种属性的选择,是一种人人都有可能中标的弥散性恐惧。在这片说不清道不明的阴云之下,被恐惧驱赶着的人们的判断力和行为都会发生乖离,一个人因恐惧的行为变形会加剧一群人的恐惧,一群人因恐惧的乖离会产生极强的去个体性的社会传染现象,这个在社会心理学经典《乌合之众》里有详细的说明。我们身在安全的家中,心却通过网络笼罩着无法释怀的恐惧,如果你已经在这种恐惧下觉得“人间不值得”、觉得绝望无奈、觉得无法自拔的话,是时候面对你的死亡恐惧了!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以下问题,然后面对自己的内心,深度反思。1、如果我确诊感染,我要做什么?2、人终有一死,面对死亡,我能怎么做?

我小的时候看到过一句据说是印第安的谚语:人活到30岁,便要回头看一看,否则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路。正视死亡恐惧,虽然不免惶恐不安,但是只有领略了这份向死而生的意味,才有可能在恐惧的面前绝地反击,立地顿悟。欧文.亚隆把这种顿悟叫做“死亡觉醒”,萨提亚治疗模式里对这种顿悟也有一种称谓,叫做“第三次出生”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生老病死人之常情,纵看短暂一生,谁的人生不是在玻璃渣里找糖吃呢。正如《少有人走的路》里开篇所言:人生本苦。只有当能正视这份“苦”,无条件地接纳这份“苦”,才有了无论怎样都能安住当下,甘之若饴的从容与安定。当然,知易行难,吾辈徐行共勉之。
更多阅读你要的清闲来喽,怎么会这么无聊?
敢问路在何方?路在脚下
越是在不确定的境遇下,越要有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
利刃上的舞蹈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